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专题报道

【奋进者之歌】中国班组的“硬核实力”

发布日期:2021-04-25 信息来源:建筑公司 作者:杜英宏 摄影:杜英宏 字号:[ ]

大家是否记得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他的八路军独立团是一支信得过、拉的出、打得响的硬核之师。在我们上海电建的菲律宾项目同样有着这么一个班组,他们扎根在海外,始终争分夺秒地完成着一项项别人眼中“不可能”的施工任务,用创新、实干和匠心筑牢每一座优质工程的基石,也塑造了他们“硬核”的形象。他们就是刚荣获上海市模范集体的建筑公司第三分公司土建安装班。

菲律宾迪格宁2×660兆瓦燃煤电站项目位于菲律宾巴丹半岛马利万斯市,是“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和菲律宾第一个超临界机组,也是目前该国在建的最大电站项目。对于初来乍到的安装班来说,此次海外的征途,注定比以往艰难的。从熟悉的国内施工现场到陌生的国外施工,强烈的履约意识,严格的工程管理,严苛的环境保护要求,每推进一项工作,都要付出很多额外的艰辛。但是越是艰难,他们就越战越勇,这是早已融入在这支队伍体内的DNA。他们下定决心,必须拿出电建的风采,一定要在这异乡竖起一座丰碑。

不辱使命 用创新书写海外华章

他们面对的第一项任务是烟囱钢内筒安装工程,工期异常紧张。仅钢结构安装工程量就有2600余吨,由于开工较晚,留给安装施工的周期只有150天,相比国内同类工程7个月的施工周期,当时很多人认为是“不可能完成”。而项目上的外籍监理们对工期和质量严苛且死板的要求,就更是考验了。

班长祁浩华,经过几天几夜的仔细研究,起草了一套“双筒同步液压提升”新工艺安装方法,将以往烟囱钢内筒单个提升改为双筒同时提升作业,能在确保安装质量的情况下极大地缩短安装时间。但在评审中却遭到了国外专家们的质疑,专家认为这项方案在国外都史无前例。内筒顶升垂直度、运输通道的设置、施工的安全性……面对连环追问,祁浩华显得胸有成竹。因为事前,他已经仔细研读了项目发来的所有施工技术文件,熟记了各项技术参数,凭借多年的施工经验,与专家反复论证,打消了他们的疑虑。

等方案审批通过,就立马展开了前期筹备工作。从图纸研究细化、吊装方案编制、施工场地布置等各方面,他都逐一作了细致周密的安排,为了让顶升装置在内筒准确定位,他不惜同测量工一起顶着呼啸的大风在近百米高的烟囱上爬上爬下。“测量定位不容任何一丝一毫的疏忽。”祁浩华说:“年轻时我沿安全梯爬一口气到筒顶只用 14 分钟。”同行的人反问:“你现在也不老?还没到50嘛。”他回答:“老啦,年轻时候搬东西太用力伤了腰,再也不能一口气爬到顶了。

凌晨,喧闹的现场暂时的安静了下来,祁浩华没收工,由于新工法第一次应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又把油缸、氧乙炔和第二日施工用材料全部巡查一遍,将近次日晨 5 时才上床睡觉。这天上午 10 时,他又出现在现场,项目经理关心地问:“累了一天一夜,怎么不多睡会儿啊?”他回答:“压力太大!根本睡不着!

在他的协调指导下,班组历时130天圆满完成进度目标,以提前20天的成绩得到了外国专家的信任和赞许,他们对这支来自中国的班组竖起了大拇指……”

该项工法后来不仅在公司“五小成果”和中国电建群众性创新评比中多次获奖,还被收录进“中国电力建设工法”。安装班也崭露头角。

迎难而上 用实干铸精品工程

突如起来的困难常常让人措手不及。在菲律宾当地干活,雨季是一项令现场班组最头疼的事情,菲律宾当地属热带季风气候,分为凉季、干季及雨季三个季,6—11月是雨季雨量充沛,但对于施工安全风险过大,因此很多户外土建的施工节点必须抢在雨季前完成。

项目经理打来了电话:“现场的循环水管安装必须加快了,刚刚外方监理在会上提出,如果节点完不成,他们就要提出索赔,眼看雨季又要到来,你们能不能赶在雨季来前完成……”电话那头传来了焦急的声音。

大家清楚这又是一根难啃的硬骨头。一方面是循环水管安装难度高,单节重量大、管径大、连接方式多、部分管道安装高差大。另一方面时间确实紧,整个工期虽然看着长,但期间要经历2个雨季和一年大大小小几十个台风的“光临”,真正可以干活的天数只有一半还不到。

有困难就一个一个去解决,他们采取“先支管,后主管对接”工序施工,运用电脑BIM建模,反复模拟安装施工过程,把误差控制在毫米范围。为了抓住短暂的黄金施工期,他们起五更,归月色,与时间赛跑。

菲律宾当地的那份热,就是在屋内吹着空调怕是都不解“暑”,户外骄阳直晒下的钢结构表面饱吸了热量后,再散发出去,估计温度能达到50摄氏度,在这种温度下工作,那汗水会把一个人的身体当成纵横交织的河流去流淌。若是能腾出手来擦把汗,那么你的手大部分时间就一直在擦汗,如果你的手正在忙着循环水管的焊接,这时候,汗水更是会顺着安全帽下滋滋流出,沿着的脸颊和后脖子往下滴。如果不小心汗水进了眼睛,那是一种蜇人的疼。

可就是这样的环境,才证明了这支班组极强的“战斗力”。他们不但抢在雨季前,完成了施工任务,还比计划提前5天。是,他们的容貌变了,身体消瘦了,皮肤变黑了,可永远不变的是他们对工程优质、准点、高效的承诺。

砥砺奋进 用匠心培育电建新人

“将重大工程作为人才培育的训练场”是安装班一贯的人才培养的传统,班里把握菲律工程的“大好时机”制定了一套实用的“练兵方案”。将每一个施工环节都交由一位年轻同志和一位老同志搭配负责,通过“新老搭配”,一批青年骨干,逐渐成长进步,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他们认真细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经历过重大工程的洗礼,他们知道手中接过的担子有多重。

这其中,有这么一对特殊的组合,他们,一个是年近六旬的张海平,一个是入职仅几年的90后技术员刘立松。张海平自然是班组中的首屈一指的“老法师”,现场经验丰富。

刘立松平时话不多,性格有些偏内向型,最初接触到现场,可能场面太大,难度太多,而且涉及面太广,一时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起了想家的念头。张海平没有过多的指责,只是认真亲切地和小伙子恳谈了一个晚上。他告诉这个年轻人,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同样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同样有过犹豫和动摇,但是挺过来了就没啥可怕的了。面对挑战时,要坚持自信。应对复杂的施工环境,我们要学会处理问题和应对困难的方法,主动适应环境才是可行之路。好好干吧,我站在你后面呢!

刘立松再没说不想干的话,而是更加认真努力做事,与各方面合作越来越融洽,性格也逐渐开朗。有时候现场看到当地工人在现场违章,小刘便会大喊一声跑过去,用自创的手势、表情配合俚语给当地工人解读这样做的危险性。张海平则经常陪着他到现场,对整个拼装、堆叠、安装的施工过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细化,指出吊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穿梭于工地之间这一老一小的格外的显眼,他们一边检查方案中的各项物资设备是否齐备,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边要时时刻刻紧盯驳运、拼装、起吊、就位等几个重要控制点,同时还要督促安全方案的到位情况等等一系列事无巨细的琐事。忙碌的工作既让他们感受到紧张的压力,同时又体验着解决问题后的那份喜悦,在他们的精心算计下,钢屋架安装施工稳步向前推进。

每天泡在工地里“实战”的小刘更是得到了锻炼与成长,也积累了知识和阅历。他的进步被领导不断认可,在施工期内他管的事也越来越多,涉及领域越来越宽,现在俨然已经成为班组里的“关键技术人员”了。如今再有人问他,想不想家,他会微笑着说:“已经习惯了。”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谁又何尝不想陪陪父母和家人,但是回头想想与其并肩作战的“老法师”,想想给予他的信任和期望,突然间,他又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又重了。

脚踏实地去完成每一项任务,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惟以务实的态度久久为功,是对这支海外班组“硬核”的诠释。回首每一份重大方案,重要节点,有汗水,也有泪水;有辛酸,也有心痛,但是,他们无怨无悔!

当一座电站拔地而起,为菲律宾当地人民孕育光明的时候,他们又背起行囊,踏上赴孟加拉巴瑞萨燃煤电站项目的征程。临行前,他们没有铮铮誓言,也来不及和家人相聚。除了戴着的口罩,甚至看不出和无数次出差有什么两样。当前正是孟加拉当地新冠疫情爆发最危险的时候,为了确保项目年底投运,他们选择了逆行出征,迎接又一个崭新的开始。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