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的四季——记上海电建先进集体建筑公司巴里坤±800千伏换流站项目 |
||||||
|
||||||
无人区的荒芜、天山以北的茫茫戈壁滩一望无垠,透过飞扬的沙尘,伫立的蓝色身影,恍惚中好似一棵棵屹立的“胡杨”,深刻印证公司巴里坤±800千伏换流站团队传承“建一座电站,树一座丰碑”誓言的千钧力量。那一幕幕顶风冒雪的群像,在绵延的天山背景下,显得愈加清晰。 2024年5月主控楼封顶;9月高端防火墙主体结构封顶;11月双极低端阀厅通过验收……对于边陲的这么一群人来说,是优质履约的辉煌答卷,意义深远。我今天要讲述的便是他们的故事,讲述在戈壁上“春秋冬夏”变换中的精彩瞬间! 冬 · 破冰敢为先 故事开始于2023年10月,项目经理翁旭带领着一支大部分由90后组成的年轻团队,来到了天山脚下位于哈密市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开始了国家重点项目巴里坤±800千伏换流站的前期筹备。刚踏入项目,便被扑面而来的大风吹得打了个“趔趄”。 巴里坤的风,与南方截然不同,见证过千年丝路繁华的风,有着狂野的性格。这不,刚到这里的南方小伙,手指头裂开血口子,嘴唇干得像砂纸。“千万不要舔嘴唇,那只会更严重。”当地人描述巴里坤的风时,用了“穿透”这个词,无论你穿多厚的羽绒服或厚皮袄,风里站5秒,浑身都像在冰窖里,嗓子冒火,痰中带血,这个现象要持续好几个月才会缓解。 “翁总,山包上有两格信号,你上来呀。”站在集装箱上的小谢对着正在四处找信号的翁旭扯着大嗓门喊。 翁旭佯装恼怒,回敬道:“我打个电话,还像你一样上房揭瓦呀。”说着,拿着电话一路往山包小跑过去。狂风怒吼着,把信号撕碎,零零散散,一句话都听不完整。他们马不停蹄地联系了当地的电信部门,一个星期不到,解决了“通讯靠吼”的问题。 在砂石裸露的荒漠上,没有房,先放几个集装箱顶上;没有电,柴油发电机顶上;没有水,从几十公里外拖运……项目部的前期筹备正在进行中,工程的建设也要同步进行。 为了赶在冬季到来前抢抓黄金施工期,完成土方施工作业。这会儿整个项目部最缺的就是时间,争分夺秒地抢,翁旭更是恨不得分身成三个,一个来指挥挖机,一个来解决用水问题,一个来解决建设用电问题,还不够,至少还要一个来开会,一个来现场解决问题。 晚上,大家围坐在用集装箱改建的临时办公室中,对照工期,倒排时间表、任务单,一个一个汇报,一项一项落实……就这样,一份份方案逐步成形,一个个目标逐渐清晰,第一罐大体积混凝土终于如期浇筑。 然而冬天的大雪却给南方的建设者们出了一个大难题,11月的气温就跌至零下4°C。为了抢抓进度,他们依然选择了与刺骨的寒风“雪”战到底。面对冬季施工“温度”这个核心,采用多种保温材料搭设暖棚进行取暖,并在暖棚内采用工业暖风机加热,为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提供了适宜的温度,避免因温度过低产生质量问题,保障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短短的2个多月,他们如胡杨一般,不仅在工地扎好了营寨,完成750千伏GIS室钢柱、主控楼、阀厅及换流变防火墙、综合楼、交流滤波器场构架等关键路零米以下层2600多吨钢筋绑扎和1.3万立方混凝土浇筑施工任务。他们正以奋斗者的姿态跑出了开局的加速度。 春 · 风沙砺初心 3月份的巴里坤进入到了风季,这里的风很大,工地上随处都能感受着被风“吹着走”的感觉,每个月6级以上大风天气占到了60%以上,大风吹得人呼吸困难,时常还伴有强沙尘暴天气。为了保证施工有序推进,项目自然是提前做足了“如何驯风的功课”。 他们在方案的编审中,着重对大风天气的影响进行论证,并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如在六级及以上大风天气下,工地全部停止高空作业,风小了之后再按预定方案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施工。在工程施工中,他们结合工程实际定制大风高寒地区专用防尘棚,分别根据换流站不同单元的结构特点及电气设备安装环境,使用了3种不同样式的防尘棚,有效应对低温严寒、大风天气多的施工难题。而让这支队伍没有想到,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一是按照工程进度计划,主控楼和换流变防火墙这2大站区的标志性建筑物验收计划分别在六月初和六月下旬。由于受制于当地冬季零下30多度的低温降雪天气和设计图纸等因素,项目实际上等到3月初才开始具备施工条件,这对原本就不富裕的工期来说是雪上加霜。二是地处偏远,设备运输距离长。所需物资和设备需要从较远的城市采购,加之戈壁中道路雨雪造成运输不便、成本高且到位慢。三是人力资源组织困难,施工人员奇缺。在戈壁荒漠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施工人员。 工期紧,任务重,项目业主组织召开“疆电外送杯”劳动竞赛,项目部在会上进行了工程建设誓师动员,并组建成立了党员突击队,誓要完成建设任务。 他们不等不靠,实行“挂图作战”抓进度,“倒排工期”抓推进,项目以“六精四化”为主线,通过精益求精抓安全、精雕细刻提质量、精准管控报进度、精耕细作抓技术、精打细算控造价、精心培养强队伍,全面推进工程安全、优质、高效建设。 工地上,卡车、推土机、挖掘机正在繁忙的往来穿梭,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这片戈壁滩冬日里的寂静,破碎锤发出的“噔噔”声、挖机铲装发出的“噔楞”声、运输车辆排土发出的“哗啦”声,就像劳动的号子。项目班子靠前指挥,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和进度安排,每日召开调度协调会,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明确各阶段目标任务,确保工程进度按计划推进。青年突击队员们冲在节点任务建设的第一线,现场500多人迎晨曦、伴晚霞,全力以赴抢抓进度,为工程建设提档加速,掀起大干、快干、实干的热潮。 防火墙的模板一板接一板的往上攀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虽有与雪山比高的想法,但是,形式上的高,并不是真正的高。这群人的雄心很清晰,要努力建设好工程,早日将新疆的绿色电能源源不断一直从天山脚下输送到重庆,点亮山城的角角落落。 夏· 安全不放松 烈日熔铸筋骨,汗水浸透蓝图,鏖战酷暑的轰鸣声是匠心的战歌。 随着一根根钢梁腾空而起,巴里坤±800千伏换流站工程项目正式进入低端阀厅钢结构吊装阶段。阀厅钢结构共有8根钢柱,18榀钢屋架及上百余细部钢构件,施工时长预计为50天,虽然量不算太大,但是由于大风天气的影响,增加了安装的难度、也提升安全管控的风险。 为确保吊装施工作业的顺利完成,他们多次进行方案推演,梳理现场管控重难点,细化人员职责分工,克服了钢构重量大、精度要求高、场内施工区域狭小等多种不利因素。施工前做好安全技术交底,防止出现高空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不安全行为,做到安全第一,有序吊装施工。 工地上,你总能听见时不时传来的呼声:“哎,师傅,把安全带扣好”、“快点,把围栏搭上”、“师傅,这里有高处作业,请绕行”…… 项目经理对所有管理成员提出要求“安全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人心中的责任,我们所有人都是安全员,看见隐患要及时制止,不能只等着安全员去发现、去纠正”。 他们紧紧抓住“安全生产”牛鼻子,围绕“大干+安全”,在“加什么、怎么加”上下功夫,着力塑造具有认同感和感染力的安全文化,打造安全管理大格局。他们持续压紧压实各级安全责任,由项目经理与管理人员和施工班组长分级签订履约履责承诺书,确保安全生产责任落到了每个人的身上。项目一方面开展专项检查整治活动,建立健全发现、通报、整改闭环式安全整治工作机制,从源头上杜绝安全生产隐患,让本质化安全逐步转化成项目员工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安全月宣誓活动、6.16警示日、党员安全党课、安全知识宣讲和安全演练等活动实现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活动常态化,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每天上午九点,现场的安全员小胡雷打不动地来到班组,开始了一天的班前交底工作;项目经理迎着太阳,向着雪山的方向出发,去工地检查安全。大家称其为“手拉手、走动式安全管理法”。他们说安全管理并无诀窍,只有三个字,去现场。一圈下来,两个半小时,他们边走边看边讨论,去的时候指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立即落实整改,回来时检查落实了没有。 秋 · 攻坚志愈坚 风霜淬炼精工,毫厘丈量天堑,丰收季的刻度是未竟的冲锋号。 尽管业主方从未要求,但项目团队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创“国优”工程,在方圆七十千米的戈壁滩上,打响了一场前无古人的硬仗。 他们通过技术创新带动质量提升。积极应用装配式围墙及电缆沟,现场设置装配式厂房,同步提升施工效率与实体观感质量,创新使用抗裂纤维、防裂膨胀剂和无机纳米保护液破解混凝土基础易开裂易腐蚀难题,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雨水回收系统、高效机电设备,实现建筑绿色低碳环保。 项目总工小叶指着项目“安全质量主题公园”内的一块标准化的混凝土墙面介绍道:“我们针对三塘湖区域温差大、大风天气多、土壤盐碱度高、弱腐蚀性等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工艺和技术。比如在混凝土中加入了抗裂纤维与防裂的膨胀剂,解决混凝土冬季施工容易开裂的问题,并在结构表面涂刷无机纳米保护液,在零米以下的基础表面涂刷环氧沥青漆,来提高建构筑物的耐久性。” “同时,我们大范围地应用了预制构件,如装配式围墙、装配式电缆沟。”这是首次采用这种方式开展电缆沟施工。装配式电缆沟全长1620余米,有4种不同的规格,电缆沟安装通过起吊、搭接、固定三个步骤,用时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且整体工程施工质量、工艺一次成优。这种新型施工方式具有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机械化安装以及外型美观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施工积水隐患,有利于控制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周期,同时提高施工工艺的质量,降低了建设成本和施工人员作业风险,减少施工垃圾。 就地“复制”的样板、随处可见的“工艺对标”、严格的三级验收、密集的质量工艺培训......追逐“精品”的路上,项目不断提炼总结积累了一大批经验成果,如《一种基础定位放线器》、《一种钢结构喷涂辅助工装》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钢结构吊装支架》和《一种轨道边专用收光工具》获得了发明专利。 山脚下的胡杨树挺拔立于在这片荒芜的天地间,他们扎根于砂砾石深处,在春夏秋冬轮回里增长年轮,在风沙和雪花交替间彰显坚韧,静默地守望着天山。现在,他们有了新的工作——见证无数来自公司的“胡杨树们”,扎根于戈壁荒原,把热情和汗水洒向这片土地,奋战在特高压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实现“青山绿水”的祖国梦想。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