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锋高原 亮剑卡麦

发布日期:2025-04-25 信息来源:建筑公司 作者:杜英宏、王成一 摄影:王成一 字号:[ ]

“如果不来参建卡麦换流站,雪域高原在我脑海中的样子,或许将一直是地图上的那一片令人畏惧的区域。”郑田野望着远方的山峰,说道:“高原其实并不可怕,怕的是你有没有“敢问天地试锋芒”的勇气。”

奋臂扬鞭高原去,十年磨剑试锋芒

从抵达现场的第一天起,郑田野将初心装进背囊,把责任扛在肩上,带领着一队“电建儿郎”轻装策马青云路,如格桑花那般扎根在川藏腹地,绽放在特高压建设一线,在“世界屋脊”续写着电建人点亮光明的传奇。

2007年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郑田野,参与了他的第一个工程:绥中发电厂2×1000MW机组工程。陌生的环境没有难倒他,相反他严格要求自己,把“耐得平淡、努力工作”作为自己的准则,在施工一线笃行历练、淬炼本领、增长才干。从宁夏哈纳斯5万m³LNG储罐工程、宁波海越5万m³储罐工程、±800kV雅中换流站项目再到±800kV浙北换流站工程,他逐渐地由“门外汉”变成了“老师傅”,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然而,深埋在他心中的,还有更大的梦。希望有朝一日,能参与到国家的重点工程的建设中去。

2023年10月20日,卡麦±400千伏换流站工程开工,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特高压换流站,也是第一个进入川藏高原腹地的特高压工程,该工程面临地域“无人区”和技术“无人区”的双重挑战,郑田野迎来了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的考验。

由于项目所在海拔3760米,大气压低,初到高原的夜晚,他常常因为缺氧、头痛、寒冷等原因频频醒来。山顶的低气压让人白天也头痛欲裂,走路都是一步三喘,三步一歇,不少人呕吐不止。铁打的项目铁打的兵,这些问题不足以浇灭他的拳拳决心。

“要扎根,先安家,再安心。”工地上,当第一顶帐篷支起来后,起伏的山坡上,很快一座座宛如行军的施工帐篷搭建整齐。丛林中,他领着一支“先遣连”用罗盘定位仪器深入山涧密林中,逐水寻源,搭建生活水源管道。巴塘县城,他组织保障小分队快速采购建设和生活物资。用于现场补充高原施工人员营养的奶粉,几乎一下买断了县城各商铺的存货。

为了现场施工立刻转起来,郑田野在业主项目部统筹指挥下,提前做好各类物资筹备,组织施工开工报审,编制安全方案,抓好施工保障……烈日下,“电建铁军”正迅速安营扎寨,完成了他们从江南水乡到川藏腹地施工突击的悄然转变。

贫身七尺凭足力,卧雪眠霜只等闲

走过卡麦换流站的进站道路,人生再也没有迈不过的坎。这是郑田野在这里最深的体会。进入项目的道路原来是一条崎岖的村道,蜿蜒在山间,被施工人员们形象地称为“游龙道”。15.5公里长,1200米落差,32个回头弯,每一次进出,都是手握方向盘、脚踩鬼门关。

一条狭窄的山路、100多台大型机械、零事故的承诺、3个月的时间……看着山下金沙江流淌的江水,那传来的流水声,也似无声叙述着眼前的困难。

在项目部统筹下,郑田野对项目人员进行编组,大家每天带着干粮和水瓶,踏勘进站道路的每一处弯道、坡度,了解、修护受损路段。同时结合每一辆大型作业机械设备的规格参数,精心策划单车通行保障方案,明确每一路段错车位置、转弯示意、行驶限速,为机械设备转运提供精准的“导航图”。

高原上坡陡弯急,行走几步大家便开始喘气。为了尽快让机械转运上山,郑田野和同事小步快跑,抓紧点滴时间,用走过的足迹,绘就了机械设备转运的“指挥图”。烈日下,豆大的汗珠不停溅落地上,山间徐来的微风,见证了他们工作的满腔热血。

作业机械设备转运进场时,十几吨重的卡车几次往下滑,刹几次车才能停下来调整方向继续走。一些大型钻机在行驶到一些急弯时,因车身太长,操作人员连续试了多次也无法前行。

“右转……车要倾斜了……急刹车!”郑田野跳下驾驶室一看,吓出一身冷汗。车辆悬空出的车轮下方,山风凄厉,英雄险遭末路。返回到车上,他深吸一口气,怕不得也等不得,山上的工地需要机械!

有过顶着烈日下暴晒的挥汗如雨,有过夜晚月色下山风吹来的坚守执着,有过淋着大雨湿透全身后的山间辗转……但他始终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挑战示弱。每一次听见一辆辆车辆引擎发动安全通过的声响,他们都会有力地鼓起掌来。

5月底,所有作业车辆和作业设备全部转运,整整齐齐排列在现场,让他心里对后面建设有了底。他高兴地与项目部同事尽情热拥,眼角流出不轻易的泪水,阳光下晶莹透亮。

高原雪域乾坤换,电建嘉誉溢神州

当阳光穿透稀薄的云层,轻柔地洒在卡麦的大地上,山坡上种植的青稞向阳生长,崎岖羊肠小道在大山上纵横勾勒,藏族同胞屋顶升起的寥寥炊烟,渴望着光明来到后为这片土带来腾飞的巨变。

“要拿出抢晴天,抓阴天,牛毛细雨当好天的干劲”每天开工前,郑田野一如既往地对项目部同事进行鼓励。

7月,当地雨季来临,随着降雨频繁,现场施工受到极大影响。看着大山中,纷纷飘落的雨滴滋润了大地植物,湿润了干裂土层。而现场泥泞不堪,机械作业受阻、人员进出不变、时间流走不停,他也在寻求解决建设困难的一场“及时雨”。

为了按期完成节点任务,郑田野的每一天都是“算”着过的,目标被他细分成一个个具体的数字,每天要完成的工作、每名人员要达到的指标......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路是走出来的,工程是干出来的。无论前路有什么荆棘,都要跨过去。”郑田野根据业主、监理项目部要求,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和建设计划,用坚定的毅力战胜高原建设难题。兜里揣着笔记本,每日复盘工程进度,对遇到的问题马上组织施工“会诊”。每天夜深了,他还在挑灯梳理隔日的进度计划和施工组织……

这里的每一天还得“掰”着过,他和项目人员一起住帐篷,一天当两天用,时间、机械、协作等资源被用到极致。高原山峦中,随处可见一个个小小的石块或泥土,在场平施工时,它们可作为原材料让场平更加结实。这是大山里石块和泥土的价值,敢当工程地基“铺路石”,与其费力移动它们位置不如将在主体施工中承载“铺路石”作用。而这一项不起眼的创新更为项目节省了数十万元的成本。

8月底,综合水泵房和水池浇筑施工进入关键期。有一天,施工需一次完成650m³混凝土浇筑,而现场只有一个300m³的混凝土搅拌站,还有350m³混凝土急需运输进站,一场时间争夺战,由此打响!

考虑进站的狭窄道路,郑田野决定采取在山下将大型商混车运送的混凝土,换成可通行的小车分批运输上山的方案。

“宁可不睡觉,施工任务也不能耽搁。就是倒,也是向前趴着。”

当天从深夜12点到第二天凌晨4点,他和整个项目团队人员29个小时没有合眼,350m³混凝土顺利上了山,综合水泵房和水池浇筑一次完成。

整个场平施工阶段,他与所有建设者一样,每天吃住都在现场,迎着朝阳出发、踏着泥泞的道路、伴着轰隆的机械、披着星光归宿,弥漫的粉尘附着在被汗水浸透的衣服上,被体温烘干后留下了一圈圈“工程日志”。

“这都是我的兄弟们。”作为项目经理,面对有资历的老前辈和初出茅庐的愣头青,郑田野总是与他们以兄弟相待,既是亲近,更是信任。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如期兑现各项工期节点,2023年10月场平施工完成,工程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换流站建设加速推进。2024年10月主控楼顺利封顶,2024年11月15日,双极低端防火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为后续阀厅钢结构吊装和换流变施工奠定了基础,一座“云端上的换流站”正在拔节生长。

金沙江畔的风,从江边迅疾吹动建设者的衣角,猎猎作响。似在翻动时光书页,讲述着郑田野与项目奋战的故事,被时间捎来又乘风而去,在往来穿梭中,悄然把这篇“点亮高原”的传奇经历写进了浩瀚的川藏腹地高原之中。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