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业务的“摆渡人”

发布日期:2025-03-26 信息来源:福建公司 作者:林玫馨、林夕 字号:[ ]

365天,三分之一在加班,不管是否星期天。对林颖频而言,这就是她的工作常态。100多亿的新签合同额,足以抵消编制审核60多份40000多页标书付出的漫漫长夜,也能够熨帖近10个国家的辛苦奔波。

苦涩与欢笑、汗水与泪水。作为福建公司国际工程公司经理助理,虽是90后的她,却已经历了公司国际业务从低谷到飞速发展的十余年,她用激情燃烧青春,用拼搏诠释奋斗,努力当好“摆渡人”……

把困难当跳板,是敢为人先的勇气

孟加拉是林颖频工作的起点,“每一次商务沟通都像是一场艰难的战役。我必须用尽全力去捕捉每一个单词,否则就可能错过关键信息。”孟加拉湿热的气候、永远黏在皮肤上的工装、黑夜里突然熄灭的灯光和会议室里混杂着浓重口音的孟加拉式英语,都在考验着这个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

当时,公司在孟加拉的市场一度处于空白状态,“无成熟团队、无历史数据、无标杆案例”,林颖频与其他两名同事一起在既无经验可循又无路径指引的困境中,用每月至少一份标书的密度向市场发起冲锋。

键盘敲击声如同战鼓,办公室的日光灯管昼夜不息,将年轻人的影子拓印在堆积如山的标书上,有时候,一天之内,林颖频就需要处理50多张合同,整理30多份商务资料,完成数百个细节校对。

即便如此,她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确保每一份文件都准确无误。“我们不能带着隐患去投标,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风险,也要彻底排除。”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团队的承诺。

面对技术条款、法律规范与商务报价的交叉验证,她更是以近乎苛刻的标准自我要求,常常在泛着晨光的办公室里完成最后一轮复核。“标书就是战场,每一个数据都关乎企业信誉,即便标书页码错位这样的微小疏漏,我们也必须清零。”正是这种零容错的工作态度,让中国标准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了关键性突破。

秋天注定是收获的季节。在连续18个月颗粒无收的阴云笼罩下,大家几乎要选择放弃孟加拉市场,但命运转折总爱藏在绝望的裂缝里。当中标通知书抵达时,林颖频正蹲在地上收拾回国的行李箱。“是真的!我们中标了孟加拉JICA/P8 132千伏双回输电线路交钥匙工程!”她看着通知书上的“Transmission Line on Turnkey Basis‌‌”喜极而泣。

这个工程不仅是公司在孟加拉以EPC总承包方式承建的第一条输电线路工程,更是打破了印度人由于地理优势和价格优势而在孟加拉输电线路的垄断地位。多年后,当银色塔架在恒河三角洲拔地而起,她总会想起那个被汗水浸透的小小房间——那里有千份标书堆砌的不眠夜,有一本写满注音的笔记本,还有永远定格在23岁的、不知疲倦的夏天。

变被动为主动,是脚踏实地的奋斗

结束了她在孟加拉的首次中标也是她在那的最后一次投标后,林颖频回到了国内,她将精力投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参与了菲律宾、肯尼亚、乌克兰、智利等多个电力项目的投议标工作,与团队一起实现了公司海外业务规模实现超600%的跨越式增长。

“没有从天而降的订单,只有磨破地图的足迹。”在印尼超高压输电线路的投标中,林颖频再次展现了她非凡的毅力和智慧。

这是一个从未开发过的市场,既没有现成的属地资源,也不存在所谓的经验传承。为了满足标书条件,她与团队深入项目一线实地考察,面对陌生的国别环境和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他们清醒意识到单兵突战的局限,于是开始调动所有人脉网络,在错综复杂的商海中筛选合作方。

“我们需要一个真正能合作、愿意共同承担风险的伙伴。”两个月间,团队系统梳理了十余家潜在的合作资源,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进行背调,通过邮件、电话及实地拜访多线推进洽谈。

当第七家印尼企业以技术标准与经验存疑时,林颖频以翔实的跨国项目案例佐证技术实力,并用流利的英语阐述双方合作的共赢前景。最终,他们用真诚和实力打动了对方,成功与两家知名工程公司结成联营体。

在开拓印尼市场的征程中,除了要统筹筛选下游供应商与分包商,还要直面迥异的市场环境与文化差异带来的重重挑战。为吃透印尼与国内差异显著的复杂政策体系,林颖频主动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在法规条文与工程标准间执着求索。

终于,在无数次的努力与坚持后,团队凭借着详实缜密的投标方案,在激烈竞标中脱颖而出,成功斩获中资企业在印尼承建电压等级最高、距离最长的输变电工程——印尼玻雅2×660兆瓦坑口电站50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这不仅以零的突破在千岛之国树起电建制造的里程碑,更为深耕东南亚市场铺就了跨越山海的金色通道。

以不变应万变,是鞠躬尽瘁的坚守

坚定不移高质量“出海”是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要看的,是整个国际业务的广阔天地。”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林颖频深知,“海外优先优质发展”的理念不会改变只会加强,拿到市场固然高兴,但守住市场方得始终。

“所以贯彻集团公司国际业务属地化发展战略,深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就必须从制度入手,从根本上去改变。”于是,回到国际工程公司本部负责市场经营部的她更加忙碌了。她像一名不知疲倦的工匠,精心雕琢着国际业务市场营销管理办法的每一个细节,夜深人静时,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纤细的身影在灯光下拉得很长,仿佛在与时间赛跑,与时间较劲。

“制度不是枷锁,而是让风筝飞得更高的那根线。”那些辗转反侧的深夜,她带着团队逐项比对国内外标准执行的差异;那些跨国视频会议里,她奋笔疾书生怕漏掉驻外同事的半句经验;那些泛着蓝光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表格记录着海外二十多个项目现场的痛点。

她和团队一起深入调研海外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将财务、分包、物资、用工等各个环节汇入一系列境外经营管理制度以及海外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中。同时针对项目的分包、采购等招定标,她加强项目管控,将管理制度和操作指南合二为一,梳理强化合规流程,从严把控项目风险,不断完善公司国际业务管控体系和流程的同时,也提高了制度的适用性。

“这些制度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无数个晨昏交替时,我们为远方的同事点亮的灯塔。”而后的日子里,林颖频也在不断完善着公司国际业务的管控体系和流程。她深知,这不仅是纸面上的文字,更是每一位海外同事在异国他乡奋斗时的坚强后盾,每一次具体的实践,都是一次检验,也是对她心中那份责任与使命的一次践行。

从孟加拉的初次试水到百亿市场的精耕开拓,从制度盲区的破局攻坚到合规经营的体系护航,她用坚定的信念、用不懈的努力、用从无到有的勇气,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坚定的步伐。”面对未来,林颖频充满信心,清脆的话语在破晓的光晕里延伸,如同她未曾停歇的足迹,永远向着下一个需要光明的角落。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