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万亩盐田的创新较量

发布日期:2025-03-26 信息来源:福建公司 作者:林屹 字号:[ ]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盐场是全国八大盐场之一,由福建公司承建的福建华电漳州漳浦盐场一期1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就坐落于此。

选址在这片广袤的盐场,并非偶然。盐田地势平坦开阔,为大规模铺设光伏组件提供了充足空间。同时,盐场地处漳浦沿海,周边水域丰富,对于渔光互补模式中的渔业养殖环节极为有利。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只等开工。

然而,当项目正式动工,项目团队却发现盐场的特殊环境给施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场土地泥泞难以承重,同时出于维护盐场生产秩序和生态平衡考虑,保障盐田结晶和产量的田埂部分不允许被破除。双重因素叠加,直接导致传统的运输车辆和打桩设备无法施展,一旦进入便会深陷其中,“举步维艰”、“寸步难行”!

“每个项目都有难题,每个难题也都有解决办法。我们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让项目早日步入正轨!”为了打破桎梏,刚刚签下“节省100万”项目承诺书的项目经理林潇恺迅速带领团队成员与各参建单位共同组成技术攻关小组,寻找破解之法。

经过数日研究与讨论,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创新的方案——盐场水上施工新工艺,即通过往每块盐场注水,将原本泥泞的陆地变为水域,从而引入运输船和打桩船进行作业。

这一想法看似简单,却是从零起手,各单位均无经验可以参考,于是项目团队只得边干边摸索。从盐场的水文地质勘察,到注水方案的精细设计,再到运输船和打桩船的选型与调试,他们对每个环节细细打磨,反复论证。

那一阵,项目成员几乎每天都泡在这万亩盐场里,顶着冷冽海风,一遍遍检查注水情况,调整船舶进出方案。他们深知,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稍有疏忽,就可能前功尽弃。

然而天不遂人愿,首次作业时,突发状况还是出现了。运输船虽在平稳水面行驶,却因盐场底部淤泥分布不均,导致船身出现倾斜,影响钢管桩装卸。打桩船则因盐场土质特殊,常规定位锚难以牢固抓地,造成定位偏差。

“没事,船进去了,说明这方法绝对可行,我们再改进下就好。”虽然心急如焚,但项目团队临危不乱。他们紧急调配专业人员对船身进行加固,并研究出根据淤泥厚度调整货物堆放位置的方法,确保运输船稳定。技术人员同时对定位锚进行改造,增加锚爪长度和抓地力,并结合高精度测深仪,实现精准定位。

皇天不负苦心人。在经过多轮测试和优化后,施工现场终于迎来了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一艘艘运输船满载着光伏设备在盐田之上快速穿梭,打桩船精准作业,将一根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稳稳打入盐田底部,为光伏组件的安装筑牢根基。

“在新工艺的加持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运输和打桩工作变得高效有序,成桩率从传统工艺的80%显著提升至96%,裂桩率则从10%下降到了5%。不仅如此,新工艺的应用还大幅缩减了工期,能够节省施工费用百余万元。像我们刚刚结束施工的66亩区域原本预计需要3个月的施工周期,如今提前到1个月完成,施工效率提升了66%,为后续地块的打桩施工和整体早日投产发电奠定坚实基础。”林潇恺无不自豪地说道。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